IFC展會歷來,最大的看點是“顯示”。但是,作為視聽展,聲音其實也是重要組成部分。2018年,聲音相關技術的進步,更是讓IFC2018有點“不一樣的味道”。
聲音處理技術不斷進步
IFC2018展會上,多個廠商展示了全新的聲頻技術產品。這些產品或者單獨應用,或者與視頻技術產品配合,構成了嶄新的應用“場景”。
揚聲器材做為聲場系統的終端,在整個系統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,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同時其體積也和美學建場設計有些沖突,在展會現場就有一款隱形的揚聲器系統,實現超薄設計、設備入墻和裝潢完全一體化。與隱形揚聲器異曲同工的是,另一款天花板矩陣話筒,安裝高度為 4 米,覆蓋白板到學生座位之間 9 米的距離。這套系統能夠避免會議室、教室“凌亂的話筒”應用,實現聲音拾取與建筑一體化。
聲音的技術的進步,不僅僅是“可視”效果上的,也包括“可用效果上”的。清聽聲學獨立自主研發的聚音寶是國內首個實現商業化的 “定向音箱”。基于參量陣原理,聚音寶利用獨有算法將可聽聲調制到超聲波頻段,利用超聲波的超指向性特性,實現可聽聲的定向傳播,打造出全新的獨特視聽體驗。清聽聲學另一款“聲音”產品的用途則更“有意思”:高長聲波驅離,主動安防防御系統。這個產品利用聲音設備,實現了入侵警告和主動驅散的功能。
整體上,音頻廠商不斷在“聲音處理”上發展出新的形態、更高技術指標和全新功能的產品。技術創新涉及了聲音材料、聲學結構、波動力學、新場景等領域。其中,智能化的聲音、音頻處理技術,是眾多創新的“重中之重”,并由此發展出眾多“數字化聲音”應用的新方案。
當聲音成為數據,與可視化指揮融合
“一些路段和小區禁止鳴笛,但是對于非法鳴笛的執法卻很難——因為現場難抓,過時之后證據難以固定”。對此,IFC展會展出了一種“鳴笛抓拍”系統,能夠有效固定非法鳴笛的證據鏈,為非法鳴笛的治理提供了技術基礎。
以上這個案例是怎么實現的呢?不僅需要在現場環境中能夠“遠距離、大范圍”拾聲,而且還需要對這些聲源做快速的智能處理:包括分析其是否是鳴笛、生源方向,調動攝像探頭抓拍,把聲音、圖像、視頻固定,作為執法證據。即這個系統的核心技術是“聲音的識別與處理”,是種AI技術。